您的当前位置:扁桃体息肉 > 手术禁忌 > 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
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
诊断性刮宫、宫腔声学造影、子宫碘油造影、宫腔镜等均有助于诊断宫腔内疾病。
1.诊断性刮宫
传统的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方法是通过诊断性刮宫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但事实证明此法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低。其原因一是诊断性刮宫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尽管有些术者经验丰富,刮宫时能够感觉到有占位性病变,但却无法取出。而且刮宫本身也不能将内膜组织全部刮出送检,文献报道刮宫的漏诊率可达10%~35%。原因二是组织病理学诊断只能依靠送检的标本,如标本取材不全或破坏了其原有的组织形态,病理医师则很难据此做出正确的诊断。因此,依靠诊刮评估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率非常困难。
2.病理诊断
子宫内膜息肉的依据是间质纤维化、胶原化及有成簇的厚壁血管。一般来讲,送检标本三面都被有上皮的碎片内膜,多为息肉。但并非绝对,因有时分泌期水肿的内膜或增生过长的内膜,可呈息肉状生长而不是真性息肉。内膜息肉的腺体常扩大,轮廓不规则。如在碎片中见到此类内膜,可提示为内膜息肉。
在切除的子宫中,可见内膜息肉呈赘生物样向宫腔突出。较大的息肉在刮宫时能感觉到,肉眼也能辨别认。但对被刮碎的内膜息肉,混有内膜碎片的则往往不易诊断。
3.超声及子宫碘油造影
腹部或阴道超声检查仅能见宫腔内的实质占位,难以与子宫肌瘤鉴别,而且很难发现直径3mm的宫腔息肉,敏感度不如宫腔镜检查。对于子宫内膜息肉和子宫内膜增生的鉴别,阴道超声对于绝经前妇女有一定的局限性,对绝经后的妇女,由于子宫内膜变薄,效果较好。子宫碘油是更为有效的诊断手段,它与常规的子宫超声结合应用,可在无宫腔镜时用以筛查。
4.宫腔镜检查
宫腔镜技术是近年来开展的一项先进的妇科诊疗手段,能直接观察宫腔内病变,初步确定病灶部位、大小、外观、范围并能准确获取病变组织,特别在患者反复出血,应用其他各种检查方法仍不能做出诊断时,宫腔镜检查可利用其直观及准确的活检,明确宫腔内的病变,因此是诊断宫腔病变的金标准。宫腔镜检查使对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现率更接近实际的发病率。采用宫腔镜检查不但可以发现子宫内膜息肉的位置、大小和蒂的粗细,而且还能在直视下切除息肉,或定位后行卵圆钳夹取或刮匙刮取子宫内膜息肉,并能完全彻底切摘除。此法虽然可能破坏了息肉的完整形态,病理无法据此做出诊断,但对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仍应以宫腔镜检查为主。
Veeranarapanich对例分别进行宫腔镜检查和诊刮送病理(诊刮前后均做宫腔镜检查),以病理结果作为诊断标准,宫腔镜诊断准确率82.1%,敏感率92.95%,特异性78.98%,阳性预测值46.29%,阴性预测值98.19%,假阳性17.57%,假阴性1.21%。提示宫腔镜有较高的敏感率,但阳性预测值较低。这是因为较小的子宫黏膜下肌瘤和内膜息肉有时在外观上难以鉴别,造成宫腔镜误诊。因此,应配合清宫、病灶切除或者活检,送病理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Kim认为不孕患者如果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即使宫腔碘油造影和阴道B超没有发现内膜息肉,仍有10%的患者合并息肉。因此,宫腔镜检查是不孕患者一项必要的检查。
进行宫腔镜检查时应注意观察息肉的形状、色泽、表面特征、血管分布及生长部位。
1)形状,多为椭圆形、舌形、圆形、柱状或形状不规则。因组织柔软,蒂细的息肉在膨宫液中常随液体的流动而漂动。息肉通常在月经期并不排出,刮宫时偶尔也可以刮不到。所以,有时可以长得很大,甚至充满整个子宫腔。
2)色泽,息肉的色泽一般与子宫内膜的颜色相近,但亦与息肉的组织结构、有无合并感染和充血坏死有关。可为白色、粉红、紫红、黄褐色或黄色。如息肉较大、尖端缺血或充血坏死时,局部可表现为紫红或深红色。
3)表面特征,因子宫内膜息肉表面覆盖的是子宫内膜,一般较平滑,有光泽。如内膜有周期性变化,在分泌期还可见点状的腺体开口。如息肉充血为红色时,白色的腺体开口散布于表面酷似草莓。
4)血管,营养息肉的毛细血管一般呈树枝状分布,形态规则,无断裂出血。透过菲薄的表面内膜,血管形态常清晰可见。
5)常见部位,息肉可在宫腔各处生长。但更常见于子宫底及宫角处。有报道宫腔镜检查右侧壁及前壁的子宫内膜息肉约占49.5%。
引自《微创妇科学》,科学出版社,,5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