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火锅粉 > 火锅粉功效 > 隐匿于喧嚣的市井味道南宁散记
隐匿于喧嚣的市井味道南宁散记
差一点,这篇游记就被扼杀了
“什么?你要写一篇南宁游记?”朋友停下流连于美食的筷子,一脸惊愕地望着我。
“对啊,这里是我们的故乡,应该写一篇关于家乡的游记呀!”
朋友连连摆手:“可别说我没告诉你,我敢打包票不会有人看的!”
“为什么?”
“因为压根就不会有人来啊!南宁也没有什么著名的旅游景点,大家都是去桂林啊北海啊巴马啊,南宁充其量就是个中转站!”
我无言以对,都说最真挚的友谊来自高中同学,看来此言不虚,因为他们通常只会说实话。
但是,这篇游记还是完成了。在几次回家的空档,我游走在家乡的大街小巷,用拙劣的摄影技术和无序的文字,零散地记录着我时常眷恋的故土,这座不惊艳不张扬的首府小城。
的确,如朋友所言,这是一座不引人注目的城市,很少有人会专程为旅游而来,大多数人都是把这里作为前往桂林、北海和东南亚等地的中转站。这里的旅游资源并不丰富,无论自然风光还是历史古迹都不出众,这也不是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可以满足你血拼的欲望。但是,我相信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气质,值得我们用心去发现。旅游和旅行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只注重视觉味觉上的享受,而后者还有对世界的认知和对人生的体悟。所谓行万里路,其目的是感受每一个所到之处的文化内涵,看到每个地方的不同,从而开阔眼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因而,每座城市也都是独一无二的。
当然,我并不指望你能专程前来,人的时间毕竟有限,请尽管去你想去的远方。只是希望大家把这里当做中转站的时候,能放慢脚步,看一看这里的绿色,逛一逛这里的老街,品一品这里的米粉,感受感受这个宜居城市的风土人情,相信,你会有所斩获。
促使我写下这篇游记的另一个原因,是对故乡的歉意。19岁就背井离乡,还没来得及好好看看这里,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总是缺少一份对家乡的认知。其实人很多时候都是如此,总是向往外面的世界,越近的风景越不以为意,走遍了世界却唯独没走遍家乡。
我认为,每个旅行者都应写一篇关于家乡的游记,因为无论我们身处任何一个城市,都无法像在家乡一样产生强烈的共鸣。当我游走在南宁的老街上,听到街坊用南宁版粤语说家长里短,我才深切地感受到这才是生我养我的故土,内心的归属感愈加强烈。同时,在你为游记题材四处奔走的过程中,又能再一次认识这里,也许你会发现,原来,家乡其实并不只是我之前看到的样子。
而对于其他游客,当地人的视角也可能会给他人带来更多的帮助,更真实更地道。当本地人所产出的游记越来越多时,或许还能让我们的旅途少走一些弯路。
本篇以记录南宁的市井老街为主,间或介绍当地美食,因为在我看来,这些承载历史的破败小巷是我们了解一座城市的最佳地,这里有最真实的生活,而最地道的小吃,也常常诞生于此。
在有些章节的末尾,我还会附上一些比较受欢迎而我却还没来得及品尝的美食,以表我对本篇攻略欠缺的歉意。这些都是我从网上和亲友口中收集的信息,仅供参考,不喜勿喷。
当然,我看到的也只是这座城市的冰山一角,由于时间限制,还有很多地方等待一一探寻。
谨以此篇,献给我曾生活了19年的故乡,和那一去不复返的青葱岁月。
金狮巷:老城残迹
说起老南宁记忆,很多人都会联想到中山路、水街,但隐匿于喧嚣中的金狮巷,却鲜有人注目。
在兴宁路步行街的骑楼中穿梭,手机里传来导航的声音:
“右转,进入兴宁路西二里。”
这是个太不起眼的小巷,如若不是导航提示,很可能就错过了。往巷子深处走去,窄小的道路两旁散落着一个个打制金银饰的小摊,摊主们或埋头苦干或与邻里闲话家常,正想举起相机记录这一切,却顾忌于对面大叔投来的警惕的目光,只得作罢。径直往里走,小摊消失不见,“金狮巷民居群”的石碑赫然出现在眼前。
之前上网了解到,这是南宁市区唯一的清代至民国时期的民居群,在这座历史积淀并不深厚的城市,实属难得。原以为会遇到许多志同道合的观光客,谁知小巷一片寂静,远离外面步行街的喧闹,只偶尔与个把乡邻擦身而过。
这条多米长的小巷,在民国时期曾是有名的“富人区”,这些如今看起来老旧不堪的门面,多年前也曾显赫一时。而说起巷子名称的由来,不得不让人想到它的孪生姐妹银狮巷,原本两条小巷只隔着一排房屋,但银狮巷终未逃脱革新的命运,已在多年前被拆毁。
两条小巷承载着老南宁们太多的记忆,这里不仅是当时先进文化的传播地(清代至解放前,多家报社在此成立),也是著名的文娱场所,从清代到民国,多家讲演所、书院书局、影院戏场在此兴起。
抬头看四周的建筑,新旧程度不一,古朴小院与现代居民楼交互错落,电动车、自行车随意地停在门前,饰有红灯笼的老屋对面,新楼上的妇人正认真地擦拭着裸露于户外的空调......这些许新意中又弥漫着破败的味道,或许不起眼,或许不协调,但生活气息满满。
巷子里的二三层建筑大多为民国时期所建,这座小楼的外墙已被岁月洗刷得斑驳不堪,二层阳台上依然晾有主人的衣物,雕花栏杆的架子上,锈迹斑斑的铁锅裸露在日光下。
小楼的侧面,不懂建筑的我也隐约觉察到这是中西结合的产物。
依次探访了小巷里50号、52号、54号、56号等10栋现存旧宅,意外地发现户户大门紧闭,原以为这些老屋的主人会利用祖宗遗留下来的历史优势,开个咖啡馆茶馆或是直接敞开门户让人参观,谁知古宅比新楼更冷清,正狐疑是否早已人去楼空,突然“咯吱”一声门响,一青年推着电动车从屋里出来,看到举着相机的我,一脸诧异。
被这座小屋门口鲜红的灯笼以及醒目的对联吸引,仔细看门前的介绍,原来是清末民初的宅院,其主人汤可权先生是民国时期南宁的商界名流,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市民建会委员、市工商联委员,也曾当选为市人大代表。而这座老屋,在当时也是名气响当当的“豪宅”。
这里仅存的10栋老建筑主要集中在巷子右侧,走走停停,用相机记录下一扇扇有意思的门与窗,听街坊用熟悉的南宁白话寒暄,感觉自己仿佛有穿越时空的魔力,飞回到那个遥远的年代,置身于当时的一幕幕市井生活之中。
一些不负责任的攻略:
1.因事先功课没做足,有一项古迹未能探访:据说金狮巷里有一段北宋古城墙,距今多年历史,原为北宋时邕州署衙门所在地,被誉为“邕州守护神”的北宋邕州知州苏缄也在此英勇献身,前往此地的朋友不妨一探究竟。
2.如果这里的民居还不足以吸引你,那美食如何?(以下内容并非广告,只是多提供一些信息方便大家进行取舍,此店未经本人亲测,内容仅供参考!不好吃表打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