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扁桃体息肉 > 推荐医院 > 科普别把息肉当成你自己的肉
科普别把息肉当成你自己的肉
当你体检之后,或者因为某些不适,到医院相关检查,拿到体检报告后,报告显示的身体某个部位息肉...比如鼻息肉、扁桃体息肉,声带息肉、胆囊息肉、胃息肉、肠息肉、宫颈息肉、子宫内膜息肉等等。对于各种各样的息肉,人们最关心的往往是是否恶性,一听是非恶性,就不管不顾,这种行为是否正确呢?那如果需要注意,检查处理是否复杂?我们健康管理中心主任给你答案。
本期专家
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杨定明
息肉就是多余的肉,发生与饮食遗传等有关
“息肉就是多余的肉,是由局部黏膜组织增生而成。”杨主任说,息肉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且与人种有关,比如中国、日本等亚洲人群高于欧美人群。有些息肉的发生是因局部黏膜组织受到炎症刺激,比如长期便秘的患者,便可发生肠息肉。
雌激素水平过高可刺激子宫内膜组织增生,形成息肉。某些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基因可致家族性息肉病,比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鼻息肉病。
80%的息肉发生在胃肠道
“任何被黏膜覆盖的部位都有可能形成息肉,比如鼻部、耳部、扁桃体、声带、胆囊、胃、肠、宫颈、子宫等。80%的息肉发生在胃肠道,尤其是结直肠部位。”杨主任说,但是这个多出来的肉是炎症、增生、肿瘤,还是是良性肿瘤或恶性肿瘤,都需要通过病理检查明确性质,才能为下一步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而发现它,只需要做一个胃镜,肠镜就行。肠息肉应尽早切除,以免恶化成肠癌。杨主任解释,肠息肉一般而言,肠息肉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两类。非腺瘤性息肉如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与肠癌的发病关系不大。而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当然,腺瘤性息肉是否癌变还与患者年龄,息肉数量、大小有关。一般来说,单个、两个息肉癌变概率不高,但数量越多,癌变机会越高;息肉越大癌变率也越高。1厘米以下的息肉癌变率为1~3%;1厘米~2厘米的息肉,癌变率为20%;2厘米以上的息肉癌变率为50%。
此外,因肠息肉易复发,一定要定期复查。平时多食用蔬菜水果,远离烟酒。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应该2年至3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
鼻息肉久治不愈,可诱发并发症
杨主任说,鼻息肉常出现在上颌窦、筛窦、中鼻道、中鼻甲等处,是一种良性小肿瘤。鼻息肉患者常有鼻塞感,如果息肉持续长大,鼻塞感会加重。如果息肉阻塞咽鼓管,可导致耳鸣,听力减退,还可引起打鼾、鼻窦炎、慢性咽炎并发症,更致命的是可引发癌变。而这只需要一个数秒就能完成的鼻窥镜检查。
声带息肉易发现,声音嘶哑、异物感是信号
杨主任介绍,声带息肉主要表现为声嘶,声带息肉不仅可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若息肉较大阻塞喉腔,可引起呼吸困难。声带息肉的致命杀伤力在于突发癌变。因此,一旦出现声音嘶哑、喉部异物感、咽喉干痒疼痛,医院做纤维喉镜明确诊断。
胆囊息肉也会癌变,符合指征要手术
杨主任解释,胆囊息肉包括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大多是在体检B超时发现。有报道称,长期饮酒,高脂饮食,不吃早餐、压力大、熬夜及生活不规律者,容易得胆囊息肉。胆囊息肉以良性息肉更为多见,但也要预防癌变。下列患者需要手术治疗。
1、胆囊单发息肉直径超过1厘米以上,蒂粗大者,尤其是基底宽,位于胆囊颈部,年龄大于50岁者;
2、胆囊多发息肉合并胆囊结石,有症状,年龄大于50岁;
3、胆囊息肉伴有临床症状;
4、胆囊息肉直径小于5毫米,无症状,应间隔3~6个月随访检查,一旦发现迅速增大或症状明显。
宫颈息肉可影响怀孕
杨主任解释说,宫颈息肉是慢性宫颈炎长期刺激的结果,大多是良性的,因宫颈息肉会产生有炎性刺激的分泌物,所以会破坏阴道生理环境,降低精子活力,息肉也会形成黏液栓,阻碍部分精液进入子宫,影响受孕。息肉较小时,可先采取药物消炎治疗。如果超过黄豆粒大小,可进行微创手术切除。术后应进行病理检查,确诊息肉的性质,是否恶变。如果病理检查有恶变,要进一步进行治疗。如果没有恶变,因宫颈息肉容易复发,也应在术后定期复查。
温馨提醒
体检发现息肉,别惊慌但是也别忽视
1、应保持客观冷静的心态,不信谣或小道消息,医院相应科室就诊或咨询是否需要治疗。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可以配合完成相关鼻内镜,喉镜,胃肠镜,宫腔镜,B超等相关检查。
2、配合医生完成相应检查,进一步明确息肉的病理类型,并鉴别、排除其他类似的病变。比如,如果是在胃镜、肠镜下发现的息肉,可以夹取米粒般一点送病理检查,确定什么性质,再决定下一步该如何治疗。如果是在超声、CT等影像学发现的息肉,因不知道性质,可根据息肉的部位、大小、形状等,先观察1-3个月,再决定下一步如何诊治。
“因此,千万不能抱着‘息肉是良性的,无关大碍’的心态。”在医生指导下区别对待和诊治。
3、如果病理类型确诊为肿瘤性息肉,那么需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如果为非肿瘤性息肉,患者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谨遵医嘱,改掉各种不良的生活习惯,治疗有关的基础疾病,定期随访和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