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火锅粉 > 具体表现 > 餐饮受挫,海底捞连带颐海国际开始不务正

餐饮受挫,海底捞连带颐海国际开始不务正



原创志国调料家

今年的疫情让餐饮业受到重大冲击,海底捞也深受其影响。据海底捞发布的年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海底捞营业收入约97.6亿元,同比去年下降16.5%;期内亏损约9.6亿元,而去年同期是盈利约9.1亿元,同比下降.7%。

而一直以来为海底捞持续供应火锅底料等产品的颐海国际却在逆势上扬:截至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颐海国际营收达人民币22.亿元,同比增长34.0%;净利润人民币4.亿元,同比增长52.5%。

虽说颐海国际上半年的表现颇为惊艳,但从长期来看其面临的挑战也颇为严峻。

颐海国际作为海底捞的关联方,一直以来,海底捞对颐海国际火锅调味料类产品的收入贡献举足轻重。而根据颐海国际财报,来自于海底捞的毛利率一直远低于第三方,并且仅为第三方的一半。该公司年业绩公告中显示,在火锅调味料产品中,颐海国际来自第三方的毛利率高达55.6%,而来自海底捞的毛利率仅有27.5%。

有专业人士表示,在海底捞成本上升、营收承压的困境下,为了转嫁成本压力,颐海国际的业绩可能承压。

同时,据中金11月17日发布的对颐海国际的研报显示,近年来颐海国际关联方业务逐步转向采用市场化定价原则,海底捞通过与第三方厂商公平比价方式对关联方定价及产品结构进行调整,故颐海国际关联方收入增长和利润贡献或低于市场预期。

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的海底捞

其实今年以来,关于海底捞的负面一直不绝于耳。除了业绩不佳,还有涨价、裁员、套现等一系列的负面舆论,大瓜之余,小瓜不断。如此光景下的海底捞,唱衰论调此起彼伏,是真的要落下神坛了吗?

事实上,这两年海底捞一直在持续推进多品牌布局,积极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在去年,海底捞收购了优鼎优进军冒菜市场;宣布收购两大米其林中餐品牌“汉舍中国菜”和“HaoNoodle”面馆;今年,海底捞布局了北京的“十八汆”、位于四川成都的“捞派有面儿”、位于河南郑州的“佰麸私房面”以及位于陕西西安的“新秦派面馆”;今年9月20日海底捞在北京知春路附近又开了两个新品牌店“饭饭林”和“秦小贤”。

海底捞目前公开并运营的餐饮品牌约10个,品类包含冒菜、小龙虾、融合菜、云南菜、简快餐、面食、甜品。

同时,在近日,海底捞在线下开了一家名为“海底捞外送食材自提站”的门店,该门店不仅是线上外卖的配送站,也支持消费者在门店内进行食材选购。从第三方平台上看,北京目前仅有这一家门店。在业内人士看来,此布局是海底捞将其外送业务进行延伸的一个举动,同时也是挤入火锅食材赛道的一个“信号”。

由此可见,海底捞正在通过自创、收购等方式组合出击,不断扩张其在整个大餐饮领域的覆盖面,瞄准火锅以外的其他品类市场,跳出火锅界,找第二条增长曲线。此举措或许是海底捞抵御盈利能力下降的新的解题思路。

“压力山大”的颐海国际

颐海国际半年报亮眼,但投资者却似乎不吃这一套。10月19日,港股餐饮股集体走弱,截至收盘,海底捞跌4.36%,报收53.7港元,九毛九跌2.66%,报收17.58港元;颐海国际大跌7.84%,领跌餐饮股,股价报收于.8港元,总市值缩水至.62亿港元。

在国庆黄金周过后,颐海国际的股价一直呈现阶梯状下降态势,从10月9日的港元/股跌至今日收盘的95.2港元/股,总市值缩水至.6亿港元。

背靠海底捞,这是颐海国际的优势,却也是“劣势”。

从半年报来看,颐海国际三大营收板块中,火锅调味料收入占比达65.7%,方便速食收入占比达20.6%,中式复合调味料收入占比达12.1%。按照产品来看,火锅调味料产品收入中,来自关联方海底捞的收入占比依旧高达63.8%。

这一连串数字说明,颐海国际过半的营收来源于火锅调味料,而火锅调味料中高达63.8%的营收来自关联方海底捞。依然没有完全摆脱对海底捞的依赖。

同时,在火锅底料方面,颐海国际也面临不小的挑战。

火锅底料作为复合调味品的第二大子品类,近年来的表现也十分亮眼,但竞争也异常激烈。虽说颐海国际背靠海底捞这棵大树,但也架不住入局者的疯狂追赶。

单从线上来说,除了传统调味品企业天味食品的大红袍火锅底料、海天味业的火锅

ME、扬名食品旗下的名扬火锅底料、申唐旗下的九眼桥火锅底料以外,还能看到许多餐饮端的火锅品牌,如麻辣空间、小龙坎、佩姐、蜀大侠等也生产了自己的火锅底料。同时,李子柒、饭爷创始人林依轮也拥有自己的火锅底料品牌。

颐海国际如果想要依靠火锅底料来挑战“群雄”,着实有点费力。切入新的赛道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年下半年,颐海国际开始拓宽产品品类,推出自热火锅等自热方便食品产品线,发力“懒人经济”。

年-年,颐海国际方便食品的营收分别为0.61亿元、4.45亿元、9.99亿元。年,方便食品成为颐海国际第二大业务板块,占总收入的比重为23.3%。年上半年,方便食品营收占比为20.6%,仍是第二大业务板块。

同时,受益于方便食品的推动,年上半年,颐海国际营收、净利均实现了34%、52.5%的增长态势。

但从自热食品来说,颐海国际也不是高枕无忧。其自热火锅类的“高价格”或将是其未来竞争的变数。

《调料家》在官方旗舰店发现,颐海国际的自热小火锅有荤菜的35元左右,全素菜25元左右,相对于自嗨锅等竞品对手价格偏高15%左右,比一些二三线品牌更高出近一倍价格。

同时,随着消费市场的疯狂追捧,更引发了新一轮自热食品的产业发展高潮。除了更早入局的自嗨锅、三全、海底捞、新希望美好范、统一开小灶等品牌外,在今年上半年还迎来了今麦郎、康师傅、盼盼、小样、白家等食品大佬纷纷入局。更有众多的供应链品牌纷纷参与其中,都希望在这波热潮下分得一杯羹。

因此,颐海国际想要在自热食品的赛道上更进一步,丰富自热火锅价格带,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是必不可少的。

另外,自热食品的不安全问题也频频被爆出。未来自热食品该如何改善、如何升级创新,为消费者提供更好、更安全的用户体验,这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除自热食品以外,颐海国际在今年5月还推出了冲泡粉丝和冲泡米饭。中金公司研报显示,年前三季度颐海国际方便食品实现持续高速增长,冲泡粉丝受益于精准产品定位、较高性价比表现亮眼,该产品自下半年启动线上铺货,年初至今销售额已破亿,10月单月销售额4,万元左右,经销商和消费者反馈良好。预计全年冲泡粉丝占方便速食收入比重有望超过10%,明年收入贡献有望进一步提升。虽当前该产品盈利能力较弱,但颐海国际计划明年引入冲泡粉丝产线,预计随规模扩大,粉丝利润率有望逐步提升。

而《调料家》查阅其天猫官方旗舰店发现,其冲泡粉丝月售约+,和光友粉丝月销量基本持平,但远低于白家陈记1+的销量。而对其口味,消费者也不是很认可,大多数消费者的评价都是口感一般、分量不足。

同时,颐海国际和海底捞的关联也导致了其只卖火锅底料成为了消费者的刻板印象,与消费者的品牌认知脱节,因此颐海国际想要实现方便食品的持续放量还需要时间来培育消费者。

当然,对于颐海国际来说,其中式复合调味料也是支撑其业绩的重要板块之一。

复合调味品作为近两年的热门赛道,规模预估-1亿。而颐海国际所在的火锅调味料和中式复合调味料增速接近15%,颐海国际也乘势而起,享受到了中式复合调味料高速发展的红利。

但在此赛道上,颐海国际也走得并不轻松,其最大的对手天味食品也正在疯狂追赶其脚步。

从营业收入来看,天味食品的营业收入从年的8.69亿元增加到年的17.27亿元,虽和颐海国际的营收还相差甚远,但也在稳步提升。

从产品构成来看,天味食品火锅底料和川菜调料的占比并重,产品更加多元化,目前从产能规划上来看,未来天味食品的产品线将不断延续。

从研发能力看,天味食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通过BC联动创新产品服务客户。公司研发中心曾被评定为四川省企业技术中心,拥有百余人的研发团队,具有较强的产品研发优势。但颐海国际背靠海底捞,年推出四十余种新品,值得一提的是,颐海国际中式复合调味品新品“小料台”有望于年底推出,可见其新品产出速度高于天味食品。

因此,就目前情况来看,天味食品和颐海国际之间有不小的差距。但由于目前市场集中度较低,复合调味品依旧处于发展初期,最终哪家企业能够脱颖而出犹未可知。

虽说海底捞和颐海国际在疫情下都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但也有利好消息传来:11月16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发布了10月份经济运行数据。数据显示,10月份餐饮收入亿元,同比增长0.8%,增速年内首次转正。

相信随着餐饮业不断回暖,海底捞和颐海国际的业绩有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qopo.com/jtbx/158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