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扁桃体息肉 > 疾病百科 > 头颈影像ldquo鼻咽腺样体增生

头颈影像ldquo鼻咽腺样体增生



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5789682.html
鼻咽腺样体增生

临床资料

例1(图2A、B),男,6岁,打鼾进行性加重半年。

例2(图3A、B),男,6岁,打鼾进行性加重1年。

例3(图4A-C),女,5岁,发现打鼾2个月。

图1

图2A

图2B

图3A

图3B

图4A

图4B

图4C

影像学报告描述

例1:鼻咽部平片侧位(图2A、B)见鼻咽顶后壁软组织肿块(黑星)突入鼻咽腔,后者轻度狭窄;腺样体的厚度BE线(即A线)为1.3cm,鼻咽腔的宽度DF线(即N线)为2.0cm,A/N比率为0.65。

例2:鼻咽部平片侧位(图3A)见鼻咽顶后壁软组织肿块(黑星)突入鼻咽腔,后者明显变窄。鼻咽部CT平扫(图3B)见鼻咽顶后壁软组织明显增厚(黑星),前缘呈锯齿状改变(白箭),鼻咽腔明显变窄。

例3:鼻咽部MRI扫描(图4A-C)见鼻咽顶后壁软组织肿块(黑星)突入鼻咽腔,后者轻度狭窄,病变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呈轻度均匀强化。

影像诊断与最后诊断

均为鼻咽腺样体增生。

临床与影像学要点

腺样体又称增殖体,是位于鼻咽顶后部的淋巴组织,出生时即存在,以后逐渐长大,6—7岁时达到最大,其厚度可达鼻咽腔宽度的1/2,青春期后逐渐萎缩,成人后基本消失。

鼻咽腺样体增生(nasopharyngealadenoidhypertrophy)指鼻咽部长期反复的慢性刺激导致的腺样体病理性肥大。多见于儿童,临床常见症状为鼻塞、张口呼吸、睡眠打鼾。可合并慢性扁桃体炎及下颌淋巴结肿大。由于呼吸不畅,可有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由于咽鼓管开放受到影响,可导致中耳炎而出现耳闷及听力减退。

影像学检查最常采用鼻咽部平片侧位,表现为鼻咽顶后壁软组织肿块突入鼻咽腔,后者狭窄,周围骨质无破坏。腺样体增生的测量及判断方法:首先取蝶骨体部和枕骨斜坡颅外面连接点为D点,自D点做枕骨斜坡颅外面切线DC,其次取腺样体前缘最凸点为B点,B点至DC线的垂直距离BE(即A线)为腺样体的厚度,再取硬腭后上端为F点,F点和D点的连线DF(即N线)为鼻咽腔的宽度,用N除A,得到A/N比率;考虑到儿童在2—12岁腺样体有生理性肥大,认为当A/N比率≤0.60属正常范围(图1,A/N比率为0.56),在0.61~0.70属中度肥大,≥0.70属病理性肥大,后者是否手术需结合临床症状和非手术治疗后效果再做决定。鼻咽部平片侧位A/N比率测定提供了一种简单、方便、经济而实用的测量儿童腺样体的方法,而且也适用于术后的对照观察。

影像学特点如下。①鼻咽顶后壁软组织对称性增厚,边界清晰,密度均匀;②病变前缘可不规整,呈锯齿状或火山口状;③两侧咽隐窝可受压变窄;④常合并慢性扁桃体炎;⑤可合并中耳乳突炎;⑥颅骨无破坏或增生;⑦双侧咽旁间隙及头长肌形态如常。MRI平扫表现为增大的腺样体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CT和MRI表现为增大的腺样体轻度均匀强化,黏膜线完整,周围软组织及间隙正常。

鉴别诊断

主要是鼻咽纤维血管瘤,后者见于青年男性,常大量鼻出血,CT显示鼻咽部类圆形或哑铃状肿块,常伴有前颅窝底骨质缺损,显著强化,T2WI或增强示特征性“盐-胡椒”征。

小结

儿童期出现典型的鼻塞、张口呼吸、睡眠打鼾等症状,鼻咽部平片侧位示鼻咽顶后壁软组织肿块突入咽腔致鼻咽腔狭窄,无邻近骨质破坏,提示鼻咽腺样体增生;建议临床选择CT平扫检查并矢状位重建,在确诊鼻咽腺样体增生肥大以及除外其他病变的同时,可以发现或除外慢性扁桃体炎、中耳乳突炎等并发症。

美编:影像三人行 欢迎转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影像三人行

转载请注明:http://www.jqopo.com/jbbk/128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